现阶段厂房消防安全使用消防水炮虽然已经是趋势,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使用数量应为多少,既不能盲目增加造成成本浪费,也不能数量不足留下安全隐患。想要精准确定消防水炮数量,需重点考虑规范要求、安装位置、设备规格三大核心因素,每一项都直接影响最终配置方案的合理性与合规性。
一、规范红线:任一地点必须有两台水炮 “双重守护”
消防规范是厂房消防水炮配置的硬性标准,其中明确规定 ——厂房内任一地点都必须保证至少有两台消防水炮的喷水能够到达。这一要求从安全冗余角度出发,避免了单台水炮故障或覆盖盲区导致的灭火失效问题。在计算数量时,需以这一 “双重覆盖” 原则为基础,先划定厂房内的关键区域(如设备密集区、易燃物料存放区等),再结合水炮的保护范围反向推导,确保每一个角落都处于两台水炮的交叉保护之下,这是数量配置的首要前提,任何方案都不能突破这一红线。
二、安装位置:两侧靠墙与中间悬挂的 “数量博弈”
安装位置的选择直接影响消防水炮的保护面积,进而左右所需数量,二者呈现明显的 “博弈关系”,需根据厂房实际情况权衡取舍:
两侧靠墙安装:保护面小,数量需求多
当消防水炮沿厂房两侧墙面安装时,墙体部分不需要保护,单台水炮的有效保护面减小180°,为满足 “双重覆盖” 要求,就需要增加水炮数量来满足规范要求,但是这种设计方式对供水管路的布置要求较低(无需跨越厂房顶部),系统管路安装简单。
中间悬挂安装:保护面积大,数量需求少,但管网布置难度高
将消防水炮悬挂在厂房顶部中间位置时,喷射范围不受墙体遮挡,单台水炮的保护面积可最大化,能有效减少水炮数量,降低设备成本。但规范明确要求 “每一台消防水炮的供水管路应布置成环状管网”,中间悬挂安装时,管网需要考虑怎么成环,施工难度较大(需考虑厂房承重、管网坡度等),还可能与厂房内的起重设备、管线等产生冲突,需要全面考虑。
三、设备规格:10L 与 30L 水炮的 “容量与数量平衡术”
厂房消防水炮常用 10L 或者30L流量 ,保护半径不同,数量配置不一样,保护半径越大,使用数量越少;但是保护半径越大,关联到的水泵、水池、阀门等配套设备的容量越大,费用越高,需综合测算成本与效能:
10L 水炮:保护半径 35 米,数量多,配套设备规格小
10L 水炮保护半径为 35 米,在相同面积的厂房内,所需数量会比 30L 水炮更多。但优势在于其对配套系统的要求较低 —— 水泵的扬程和流量、消防水池的容积、阀门的通径等都可按较小规格配置,能显著降低配套设备的采购和建设成本。
30L 水炮:保护半径 55 米,数量少,配套设备规格大
30L 水炮保护半径 55 米,单台覆盖范围更广,使用数量少;但与之对应的是,配套系统的容量需同步提升:水泵需要更大的扬程和流量来满足 30L 水炮的喷射需求,消防水池需扩大容积以保证持续供水,阀门等管件也需选用更大通径的规格,这会导致配套设备的成本显著增加。需在 “减少水炮数量” 和 “增加配套成本” 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。
厂房消防水炮的数量配置并非简单“越少越省”,而是需要围绕 “规范要求” 这一核心,结合安装位置的实际条件,既确保满足 “双重覆盖” 的安全要求,又能通过优化安装位置和设备规格,实现成本与效能的最优平衡,为厂房筑起可靠的消防安全屏障。